自2013年啟動“從心開始·讓愛延續”先天性心臟病救治公益志愿服務項目以來,麗江市人民醫院先天性心臟病救治青年志愿者團隊的腳步走遍了麗江一區四縣以及周邊大理、迪慶、怒江及四川甘孜等偏遠山區,先后為60000余名山區兒童進行了免費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免費手術治愈200余名患兒。
一枚“封堵器”改變一個孩子命運
麗江地處西南邊陲,部分地區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衛生觀念陳舊。大部分孕產婦缺乏進行孕檢產檢的基本醫療條件,群眾優生優育意識淡薄、缺乏醫學常識,同時懷孕期間接觸煙草、酒精等有害物質,影響了胎兒正常生長發育。
市醫院醫生為山區兒童進行免費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市醫院 供圖)
對于醫務人員來說,先心病封堵術只是基于醫療專業領域的一個小手術,但正是這樣一枚小小的封堵器,就能徹底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個家庭的未來。正因為如此,市醫院的先心病救治志愿服務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跋山涉水只為救助山區“心漏寶貝”
2022年4月27日至29日,麗江市人民醫院的篩查團隊先后到寧蒗縣跑馬坪鄉、戰河鄉、寧蒗縣城等地的10余所學校,篩查人數累計8965余人,共確診先天性心臟病患兒100余人。這是自2013年開展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工作以來,篩查人數最多、發病率最高的一次。
這項志愿服務公益項目的啟動,對于這些“心漏寶貝”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不過,對于篩查團隊來說,摸著石頭過河是很難的,剛開始沒有經驗的志愿者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怎么去篩查?怎么去和沒有醫學常識甚至不會講漢話的群眾溝通?怎么把他們從山區帶到醫院做手術?那么多孩子昂貴的手術經費怎么湊?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很難,但是市醫院的這個團隊并沒有因此氣餒,無論嚴寒酷暑都堅持到山區篩查。醫生們背著幾十斤的彩超設備上山過河,有時每天要輾轉很多個學校,為了爭取時間都來不及吃飯,做檢查做到天黑就繼續打著電筒做。志愿服務隊中的很大一部分醫務人員都是90后,從小沒吃過苦,常常一天下來就被累哭了。不過,每次他們跋山涉水到達目的地,看到山區孩子們成長環境非常艱難但依然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又讓他們充滿了動力。
醫學的嚴謹性,讓大家容不得一絲的馬虎和將就。如何發現心臟可疑病變?只能靠耳朵一個一個聽,靠雙手一個一個查,靠眼睛一個一個看。每天,每位醫生在篩查的過程中需要完成近1000人左右的聽診、檢查、告知、宣教工作,一次篩查往往要持續一周左右,大家聽診聽到頭暈耳鳴、看圖看到眼冒金星。即使這樣,大家依然毫無怨言的繼續堅守。
當然,醫生們也曾碰過壁,遭受過眾多質疑,因為站在家長的角度是很難接受自己活蹦亂跳的孩子是患有嚴重心臟疾病的。面對重重困難,他們都從來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把孩子帶出大山做手術的機會。
市醫院醫生為山區兒童進行免費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市醫院 供圖)
200余名兒童成功開展手術治療
2019年1月24日,4歲的女孩樂樂被推進了麗江市人民醫院導管手術室,她將接受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手術。手術中,父親一直撫摸著女兒的頭,不停安慰著她。
市醫院先天性心臟病救治青年志愿者團隊把孩子們帶到醫院以后,為了消除患兒們面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及溝通交流困難的問題,志愿者每年都會在院團委的指導下成立先心病手術治療的志愿服務微信群,專門負責患者圍手術期的協調管理。微信群里的志愿者們各司其職發揮所長,會說民族語言的負責和家屬聯系溝通,協調能力強的幫助患者辦理住院和預約檢查,專業技術強的負責收治患者入院和診斷病情,財務部門的志愿者幫助開通醫保信息,辦理報銷手續等。
在術前告知會中,志愿者還會邀請到市紅十字會的志愿者協助手術補助金的申請和辦理,邀請各個學校的中小學生志愿者開展術前模擬小課堂、與先心寶寶手拉手獻愛心等活動,讓先心患兒治療的過程更加順利,讓他們能夠感受到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關愛,不斷與他們拉近距離,讓他們感受到志愿服務的溫度。就這樣,在志愿的不斷努力下,一個個“心漏寶寶”康復出院了。
十年“先心路”,共筑“心”希望
隨著先心病志愿服務隊伍的不斷壯大,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其中,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偏遠山區這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在麗江市政府部門、紅十字會、上海民生基金公益組織等社會各界愛心單位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志愿者才能夠順利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持續開展近10年。目前,已先后為6萬多名兒童進行了先心病篩查,并有200余名先心病兒童到麗江市人民醫院接受免費手術。
這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紅馬甲”出現在志愿服務隊伍中,他們有政府機關單位、有愛心機構、有老師、有記者、有醫務人員、有學生……先心病救治志愿服務公益項目正在感染著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篩查隊伍不斷壯大,篩查能力和條件也在不斷的提升。
十年來,“麗醫人”用腳步丈量著這條先心之路,然而這并不是終點,因為他們知道,還有很多未曾踏足的地方,還有很多山區孩子需要被幫助。
采寫:通訊員 楊鵬遠 趙萃芳 麗江融媒記者 趙慶祖
編輯:張秋麗
校對:和玉松
二審:和世民
終審:張衛國
(發稿編輯:通訊員 楊鵬遠 趙萃芳 記者 趙慶祖)